【口述十年798】2002—2012:繁荣与问题共存的十年798

发布:2012-10-19 16:06:08 | 热度:3151

【口述十年798】2002—2012:繁荣与问题共存的十年798 



 18.顾振清.jpg


为什么会有798艺术区?一开始我们总会联想到一连串的名字:洪晃、黄锐、隋建国……但据策展人顾振清回忆,最早把798与艺术连接起来的,其实是一个叫做罗伯特•伯纳欧的美国人。早年罗伯特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网站(www.chinese-art.com)向国外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网站的办公室一直在租赁北京费用高昂的写字楼里,那时798的租金只有每平米6毛钱,于是罗伯特就把办公室搬到了798。

虽然当时已经有一些艺术家已经进驻了798,比如于凡、隋建国他们在798都有工作室,但顾振清也是后来才知道,早在1998年的时候他们是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的名义集体进驻了798,所以他们是第一拨进入798的艺术工作者。直到后来罗伯特、黄锐、苍鑫等人进驻798,以及后来东京画廊的开办,798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当代艺术活动的基地,并且有着很强的吸引力,2002年以后,进驻798的人越来越多。

“十年798” 最印象之一:画廊集体登陆798

据顾振清回忆,当时的798就是一个大厂房,艺术家东一个、西一个地进驻,并且有个别的画廊开办。2002年以后。798开始有一种形成艺术区态势,大家都在谈论、进驻798,也是在这个时候,798开始大规模出租。

2005年,当时中国艺术资本开始进入艺术圈,很多画廊融资成功并且进入了798,比如唐人、北京公社。798的画廊多了以后,就需要一个美术馆级别的艺术机构进入,因此外资机构也纷纷进驻798,比如尤伦斯。也正因为这些外资金钩的进驻,798的含金量和国际关注度骤然提升。

“那时中国当代艺术虽然以798为基地,但是大家已经很难区分798和中国美术馆、北京双年展和独立展览哪个是真正的主流与非主流”。 顾振清娓娓道出了原因:“因为当时很多独立展览做得有声有色,但官方的展览却做得参差不齐,所以很多人认为当代艺术主要的舞台并不是在官方的场地,而是在798,因此在2005年798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大本营。”

实际上,在2005年的时候顾振清就开始在798策划展览了,当时由他策划的《“各玩各的”当代艺术展》正在李象群的空间展出,这个展览是当时798一系列北京双年展外围展的其中一个,这一系列外围展也构成了当代艺术的一种独立态势。

“十年798”最印象之二:798艺术区的“商业化”之路

让顾振清记忆犹新的第二个现象,就是在2008年以后798开始快速的商业化,自2005年798成为当代艺术的主场,仅仅三年后,798就开始呈现快速的商业化态势。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一些798画廊的关闭,与此同时大量的时尚活动、服装品牌,艺术品商店,旅游品商店,咖啡店等一些旅游样态的机构纷纷进驻798,顾振清把当时的现象比作一场798艺术区的“换血行动”。也就是在那以后,798真正成为了一个旅游区,与长城、故宫并排为老外到北京的三个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也间接的使798引起国际更多的关注。

顾振清说:“当798的艺术机构达到200多个以后,艺术蛋糕做大了,艺术的成分也复杂了,但总归来说798争取了全国最多的艺术观众,虽然08年以后的798满街都是人,相当于一个商业区的观众量,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问题也同时出现,08年以后的798出现了很多模仿的艺术品,还有大量旅游工艺品,这也使得798在盛名之下,难免良莠不齐。”

如果缺少了艺术家的798还是可以生存的,那么缺乏重要艺术机构的798就有点名不副实。因此,顾振清就建议798艺术区管委会以及有关方面,对管区内艺术机构应该有一个学术的评选和评审,对于有一定质量的学术机构给予场租优惠等,鼓励一些严肃的,有质量的艺术机构和学术机构留在798。

“否则那个时候人们看到的是时尚798而不是艺术798,会有一点点怅然若失”,顾振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