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办怎样的艺术展览?

发布:2012-07-12 09:07:39 | 热度:2194



今天,我们该办怎样的艺术展览?



日期:2012-4-10作者:肖小兰来源:东方早报





在历史转折和世界潮流中,我们那些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现的、建造得美轮美奂的美术馆博物馆应该举办些什么样的展览?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自己的目标和定位的认识。无论中外,美术馆博物馆担当着存放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职责,并以一代代人的研究串联着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艺术进程之链。从这一定位上说,优秀的展览应该具有世界的或民族的精神高度,揭示艺术家探寻和创造的密码,并聚焦未被开发的共同的关注点。长年不息地举办优秀的展览,对于国民美育、社会文化素养、城市文化能级都能起到有力的提升作用。


西班牙南部小城格拉纳达因遗存阿拉伯古代皇宫Alhambra宫而举世闻名,春节过后我来到宫里参观,看到了一个名为“无限的宇宙”的展览,展出荷兰艺术家M.C.Escher的135幅作品。1922年和1936年,Escher两次造访Alhambra宫,宫内摩尔文化特点的建筑镶嵌花纹给了他无限灵感,艺术起点由此奠定。展览由绘画和影像组成,Escher抽离阿拉伯图案的要素,经过创造性的精密组合赋予新的幻觉。一个多月后,英国《艺术新闻报》评出2011年全球最受欢迎十大艺术展,巴西艺术中心举办的Escher另一展览“The Magical World of Escher”登上了榜首。策展人采用10个交互装置及3D动画,吸引每天9700人慕名前来,在Escher创造的图像世界上空漫游。我很高兴见证了Escher的艺术如何通过不同策展理念的展览而引起世人的瞩目。


  格拉纳达的人口只有23万,但却举办高品质的一流艺术家展览,展厅内的设计布置和我在巴黎、伦敦、马德里看过的展览相比毫不逊色。巴西艺术中心的名气在世界上也远不如一些著名的美术馆博物馆,但举办的展览却能在全球最受欢迎的艺术展中占据首位。英国的这一排名是在调查全球400个展览场所后评出的,在去年十大艺术展中,巴西占了3个,巴黎也占了3个,亚洲有东京和台北各1个,其余是纽约和圣彼得堡各1个。中国大陆一个都没有,尽管我们有许多博物馆,又新造了许多美术馆,参观人群按人口比例也应该最多。这是很发人深思的。


世界的艺术展览格局正在发生悄然变化,金砖国家随着经济的崛起,文化艺术也力图取得相应的地位和影响。艺术或许是这个不平等的世界上少数最平等的事情之一。你有卓然超越的艺术眼光,有强大而独特的创造能力或集纳能力,你就能自立于甚至高出于世界之林。对于巴西、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的机遇。欧洲的文化艺术占据了世界中心几百年,当然这一地位现在也并未动摇,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美新兴国家至少可以经过努力做出精彩表现,占据一席之地,并完全可能在某些领域走到世界的前列。巴西的成功证明,艺术展览是其中之一。


  春节后我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看到的两个展览,提供了这方面的范例。一个是“Video Vintage 1963-1983”艺术展,前言中写道,Video作为一种艺术出现已经50年了,它影响和改变了人们交往及观察与表现世界的方式,现在是到了可以对它进行一番总结的时候了。展览从收藏的数千件世界各地有着开创性意义的Video作品中选出艺术家的代表作,分布在整整一层楼面展出,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就是说,蓬皮杜艺术中心为了这个展览,对全球范围的Video艺术跟踪了、观察了、收集了50年之久。另一个展览“Dancing One's Life”也是前所未有的,策展人用450件毕加索、布朗库西、德加、马蒂斯、安迪·沃霍、伊夫·可莱因等大师的绘画、雕塑、装置和行为作品及邓肯、皮娜等舞蹈家的表演影像,展示19世纪至今视觉艺术和肢体舞蹈之间的关系,阐释舞蹈在现代美学演变中扮演的角色,鼓励人们在艺术现场重新点燃自己的激情。展厅中到处流动着肢体与艺术的对话。


  这两个展览都是站在世界的层面审视和总结人类的历史与艺术,无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法国政府都没有要求蓬皮杜艺术中心做这样的事,但他们自然而然地做了,套用一句我们这里时髦的话说,这才叫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蓬皮杜艺术中心因此在世界艺术界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巴黎因此成为世界艺术潮流汇聚的文化之都。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无需多说,差距是巨大的。


也许,在发展历史、文化积淀、美术馆运作传统上确实存在着不一样,但是,就美术馆博物馆的功能和目标来说,国内外应该是相同的。小小的格拉纳达和远在南美的巴西艺术中心能举办世界一流品质的艺术展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开脱。关键是,我们对美术馆博物馆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中承担的使命有清楚的认识了吗?我们的领导者哪怕不内行,但尊重和重用了有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运作经验的策展人才了吗?展览内容的功利化、低质化、呆板化和宣传味,与外形巍峨、容量巨大的展览建筑形成了尴尬的反差——当然,从某些领导者的眼睛中看来,非但不尴尬,相反还洋洋自得。美术馆频频出租场地,拉低了展览的准入门槛,越来越向画廊靠拢;同时意味着一些画廊承担着美术馆挑选艺术家的任务,但美术馆的自降身价,势必影响到周边画廊的选择,模糊了画廊与美术馆之间的界限。


去年评出的全球十大艺术展览中没有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继续以这样的精神面貌和专业水准去办艺术展览、办文化,所谓建设文化强国、强省、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宏大目标,都将仅仅只是响亮一时的豪言壮语而已。


并非全无令人鼓舞的好事。目前我国众多新建成的美术馆博物馆,包括跳出体制外的民营美术馆博物馆,都急欲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这就是一件好事。毫无疑问,不间断地推出站立国内国际文化前沿的高品质、重量级展览,是铸造品牌的唯一途径。我们的美术馆博物馆必须融入与世界文明、民族文化对话的话语系统,才能取得公认的而不是自封的地位。因此要站在艺术史的角度,准确捕捉现实中发生的种种不同寻常的艺术现象,将主要力量放在学术性研究性的展览上,梳理和思考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问题。即使一时没有力量引进世界级的艺术家展览,展示和总结本民族的重大艺术现象,同样是极有价值的,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我们的社会进程中催生了哪些有价值的艺术?这些艺术的历史性如何?艺术家怎样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实现个人的艺术转型?它们的形态有哪些?在不同的地域和环境中发生了哪些意外的连接?这些都是当今艺术展览值得探究的课题。


近来一些美术馆博物馆开始频频向国外著名机构借作品来办展览,这也是一件好事,至少有意识要突破以往的封闭,加入人类文明的主流,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介绍给国民。但如何做好大师们的展览,需要下细致的工夫。应该从大师展览中挖掘对我们的文化艺术发生互补和推动作用的价值,否则花费了大量资源,仅仅是眼球的盛餐而已。在此我想到了在巴塞罗那看到的米罗基金会举办的展览。这位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思想的冲击力不断与自己已形成的风格决裂,即便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也未停止。展览呈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


  站在米罗放满作品的故居里,我想,如果将他的展览引进中国,最有价值的是凸现这位艺术大师成功的艺术转型,这是国内许多艺术家在达到一定造诣后必然遭遇和苦恼的难题,他们将从米罗身上受到启迪。因此,在展览中给观众看什么,值得美术馆博物馆深思。通过策展人的深邃眼光,把握精准的角度来阐述艺术家作品中深藏的力量,这样引进的展览才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益。

 

   如前所述,或许目前的中国艺术展览已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中。以往渴望而不得的硬件设施,现在纷纷涌现,而且国有的和民营的竞相露面,容量超过了本地艺术展览资源的存量,拿什么填充进去,成为发展的瓶颈。然而,这也将是美术馆博物馆有所作为的年代。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兴金砖国家的文化随着经济崛起而在世界上扮演角色,是必然趋势。我们众多的美术馆博物馆,谁能在未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地位和影响?答案非常简单:看你办怎样的艺术展览。

 

   (作者系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曾任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