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堂关注丨倪文华书画作品展

发布:2023-06-02 11:55:11 | 热度:4222

1.jpg


倪文華,1967年12月生。書法作品參加全國性展覽有入選入展第三丶第四丶第五屆全國楹聯書法展,全國首屆行草書作品展,全國第四屆草書展名家邀請展,全國隸書名家寫詩經作品展,十二屆國展特邀作品展。翰逸邳州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風清骨俊一一全國書法名家作品展,組織策劃並連續三屆參加翰墨醇香一一全國六十年代書法名家學術邀請展等。參加交流展有中韓書法交流展,湖南書法晉京展,湖南山東丶湖南河南交流展等。在長沙先後舉辦文墨清華一一倪文華書法作品展,文韻清揚一一倪文華小品書法作品展,榮寶齋倪文華書法作品品鑑展。2019年元旦在湖南國畫館與劉文華共同舉辦"文之華一一劉文華丶倪文華書法作品展。書法成就被《中國書法報》《書法報》《書法導報》《書法家》《藝術中國》等專題刊介。書法散文丶書法論文分別在《書法》《中國書法報》巜書法報》等雜志報刊發表。





排沙“简”金   寻幽探“隶”

文丨倪文华


汉朝在王朝更替的四百多年时光里,既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丰碑巨碣,赠予了一份苍劲古朴、浑厚华滋的金石趣味,又创造了汗牛充栋笔墨如新的简牍帛书,贡献了一座于纤毫毕现中展现生动自然、笔情墨趣的艺术宝库。汉代的碑刻文字和简帛墨书共同构筑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丰碑。


2.jpg

倪文华作品



我的隶书学习就是沿着这两条线索展开铺陈,经历了一个从朴拙深趣的碑版隶书入手,经规整严谨、肃穆庄重的庙堂碑刻,到野逸奇宕、豪放大气的摩崖刻石,再深入简帛墨书体悟书写自然真谛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探源寻幽、解构经典、探珠得宝,潇洒恣意、彰显性灵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不固守一碑一帖,而是兼融博取。


3.jpg

倪文华作品



我以美术专业考进大学时,正是“八五新潮”裹挟着西方艺术观念汹涌而至,艺术观念革新之时。我一边学习吸收着“新潮”下年青教师们传输的包豪斯体系的设计理念,一边却着迷于古老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研习。大学设计考察,我选择去了西安。一路访洛阳龙门石窟、孟津王铎故居、西安碑林、西岳华山等人文名胜,石刻艺术浑朴大气,厚重华滋的气度深深震憾了我。1988年9月3日这天,还在株洲工学院包装设计专业读大二的我,来到长沙袁家岭新华书店淘书,第一次购买了两本隶书字帖,《张迁碑》和《石门颂》。而湖南出土的大量简牍书法的新奇异态最容易抓住年轻人的心。当我在湖南省博物馆看到湘美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一书时,毫不犹豫花了一个月的伙食费将此书买下。从此开启了我研习汉隶、兼习汉简的隶书学习历程。按照先易后难的学书原则,我选择从临习《张迁碑》起步。此碑成为我出差旅行、出门办事必带、每日必临的字帖。而我认为篆籀气息太重不宜初学的《石门颂》则静静地挤在我的书堆里,这一放就是近10年。同时,又找来《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华山碑》等经典汉隶,轮翻临习揣摩。在一种对石刻艺术近乎原始的冲动下,近20多年的浸淫学习,基本没有停止过。随着年岁渐增,我从朴拙方整的碑版和规整的庙堂巨制开始转向恢宏豪宕的摩崖石刻隶书,睽违已久的《石门颂》被我从书堆里找出,一入手就爱不释手,一字一字地研究临习,将《石门颂》每个字的笔画,特别是一波数折、一笔数曲的意态反复研习。用双钩的笨办法一字一画地去描红,用心体察每一笔、每一字的细节变化,努力感悟其遒缓敦厚、圆劲流畅、奇趣逸宕如野鹤闲云的隶草意境。在《石门颂》疏秀通灵的字构和委婉遒逸的线条曲致里沉浸日久,又深感笔力失之绵软,结构失之松散。于是又转换临习以方笔为主的《鲜于璜碑》,3年过后又嫌此碑过方,生硬无生气。一次偶然的书店闲逛,看到了《西狭颂》,已过不惑之年经历过生活奔波的我,一眼就被此碑厚重宽博、高古华滋的气息吸引住了,不由自主走进那饱经风霜雨雪浸润过的字里行间,在斑驳漫漶的风花浪卷里感受到了摩崖隶书的沧桑古意。朝夕沉潜其间,一晃就是8年。在此悠游其间,做了《书法里的古意》《隶书临习精讲》《隶书临习之我见》等课稿。与此同时,还旁及《衡方碑》《封龙山颂》等不同风格汉隶精品的临读,对汉碑的精神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认知。在转益多师、博观约取的慢养渐悟中,汉简墨迹一直萦绕于心,随时都会将目光去触碰那时隔千年依然墨色如新的娇娆身形,用灵动的笔墨来触动碑刻的威严,用恣肆的结字来调整碑书的肃穆,用简帛书的情趣来滋养厚重里的轻松,有意无意地将汉简帛书里的原素掺加进我的隶书里,逐步形成了自己以汉隶庙堂碑制筑基,以摩崖石刻写形,以简牍帛书为意的隶书笔墨语言。2019年元旦,我与隶书名家刘文华先生在长沙国画馆举办了一个名为“文之华”的双人展,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那几年的隶书创作情况。



4.jpg

倪文华作品



在学习书法的30多年里,我提倡并力行五体兼学,但创作重点还是行草书与隶书两条主线并进。因此,有着长期行草书学习积累的我,总感觉汉隶的书写是刻石的摹写,刀刻的二度创作,以及风吹日晒鬼斧神工的再度塑造,刀锋之下、槌拓之后,早已不复书写的原样。用笔造型的摹写阻碍了那种畅快淋漓的自由书写。当我从浸淫数十年沉雄厚重的汉碑中再次抽身回眸竹木丝帛上的墨迹书法时,一种经历长期阻滞后突然轻松的愉悦感油然而生,一种隶书与行书、草书通畅往来的自由书写水道渠成。



5.jpg

倪文华作品



湖南出土了不同时期的简帛书,如长沙子弹库楚帛、里耶秦简、常德夕阳坡楚简、马王堆西汉简帛、沅陵虎溪山汉简、五一广场和东牌楼东汉简,走马楼和郴州苏仙桥三国吴简、郴州晋简,历史发展线索完整,时间跨度长达700多年。从这些书写墨迹的遗存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从篆向古隶、由古隶向分隶,由隶书向章草、行书、楷书、今草演进的脉络,今体书法演进的几条线索从中都有迹可寻。2019年,湖南承办第十二届“国展”(楷书隶书)时,省博物馆策划举办了“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展出了全国8家省、市博物馆收藏的字迹清晰、风格鲜明的380件简帛实物。这批简帛纵贯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300年,近775年。当近距离抚对这些千年墨书时,纤毫毕现的小字被放大数倍呈现在眼前,那不亚于摩崖书刻的大气厚重,那灵动自然、轻松率意、精微细致不亚于魏晋人的书写,那深埋地下千年仍墨色如新的奇迹,那一片片窄如指宽的竹片上的如蝇小字,既遗存着秦汉燕赵悲歌的慷慨大气,又流淌着楚骚文化浪漫绮丽的审美气息,又一次深深震撼到我。



6.jpg

倪文华作品



从这一年起,我重新走进简帛墨书的殿堂,改变过去以汉隶为主,汉简为辅的学习方式,开始专注于汉简,眼光之芒如简牍间的细线串联起一颗颗精美的珍珠。我选择了马王堆简牍《遣册》作为研习重点。《遣册》是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312支竹简,其内容都是器物名称和清单。每简窄如指宽,长约27.6厘米,宽约0.7厘米,厚约0.1厘米。每简所书字数不一,一简记一物信及数量,最少两字,多则25字。这批简字数较多,保存完好,墨色如新,字迹清晰,形神毕现。其用笔劲健果敢,棱角森挺,爽利痛快。横画重墨方起,入笔时回锋顿挫,蓄势而发,收笔处尖角提起,如燕穿柳;行笔处,从大至小,从重到轻,上轻下重,头重尾轻,节奏鲜明;转折处,或轻提实按,篆书遗意,或横竖分写,俊峭利落。用笔用锋,点画呼应,丰厚饱满,笔笔精到,已具魏晋笔法之精微与神采;其结字纵向取势,横挑撇点内敛含蓄,竖捺弯钩舒展外拓,粗细相衬,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字字有奇思;其字势左低右高,随字定势,奇正相生,跌宕多姿,已开唐楷结字之先声。鲜明表现出骨气凝重、筋力丰足、刚毅雄健、郁拔纵横之气象。揣摩日久,临习日勤,从中可远抚篆书遗意,近接魏晋人意趣,又可一展湘楚的奇丽曼妙。



7.jpg

倪文华作品




没有汉碑的沉积,自由的书写是一种虚飘的盲动;没有简帛墨书的加持,雄强的笔墨会少了书写的快意。将如蝇的简牍小字放大如拳如碗般大,保持其流便畅达的书写性,并表现出牵丝引带纤毫毕现的精微细腻,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汉隶基本功,还要有行草书的用笔技法,更要有丰富鲜活的生命体验来滋养。当步入知天命之年、放下诸多牵绊的时候,寻求直达心灵的快意书写,便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了。汉简书法艺术多姿多彩的瑰奇之美、自由挥洒的笔墨表达,帮助我挣脱桎梏抒情达性的绳索,冲破有形的技法枷锁和无形的精神束缚,迈向“书为心画”的书写境界。




(原文刊载于《中国书法报》421期4版



监制赵  旭

图文编辑|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