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堂关注丨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发布:2023-10-17 16:50:11 | 热度:1673

1.jpg

展厅现场



编者按:近日,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分为“茶出中国”“茶道尚和”“茶路万里”“茶韵绵长”四个单元,展出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珍贵藏品555件(组),展品涉及与茶文化有关的典籍、书画、诗词、茶器等,主题鲜明、策划别具匠心,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呈现了中华茶文明、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观后


文丨赵旭



当下,展览已然成为艺术展示的重要手段,观看展览也成为人们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展览品质、内涵等方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展览如何让观众产生兴趣并乐在其中,展览如何令观众为之感动并产生共鸣,展览如何令观众受到熏陶并从中汲取营养,展览如何引导观众持续关注并加以延伸思考……也随之成为当下亟待关注与思考的问题。笔者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为例,试着对上述问题进行观照,以期对当下展览活动的思考有所裨益。



2.jpg



一、主题鲜明   立意高远


首先,窃以为一场展览亦有如一本书、一个专题、一次发言……若是没有鲜明的主题,则容易让人云里雾里,难以取舍、判断,自然也难以吸引观众。此次展览明确地以“茶”为主题,简洁明了,令人一目了然。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普通植物逐步发展为食物、饮品,日渐为人们所接受、喜爱,在文人士大夫不遗余力的推动与渲染下更是一度与诗文、翰墨丹青一样成为士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演变为别具特色中国茶文化,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茶是中国的,亦是世界的。由此可见,茶可以说与艺术一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此次展览以“茶”为主题、切入点自然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广泛关注。


此外,若是没有高远的立意,纵然能一时吸引观众眼球,也难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优质展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此次展览则聚焦于“茶文化”,以茶载道,旨在阐释中华文明中“和”的特质,立意高远。这就决定了,此次展览对观众而言绝不仅仅是对精美展品欣赏,而更多的是从中体悟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感悟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绚丽多彩。


3.jpg

唐寅《事茗图》



二、资源丰厚   有机整合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展览,若没有优质的资源作保障,亦很难吸引观众。这里的资源指两种:一是物质资源,二是人力资源。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博机构,本身底蕴深厚,馆藏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此次展览展出的李嵩《骷髅幻戏图》、唐寅《事茗图》、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以及唐、宋、明、清时期的茶器、茶具等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单是某一件展品对观众而言其实都具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更何况如此多珍品汇聚一堂。此外展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声、光、电、数字化等手段营造氛围并为观众观展带来便利。如展厅中很多场景运用3D影像技术将溪流、泉水映射在地面,令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再如观众可以扫码免费听取展品的详细解读。再者,故宫博物院储备了大量的、多领域的研究人才,在展陈的布置,单元的设置以及作品的叙事性、串联性与引导性等方面充分彰显了其专业性、学术性以及巧妙的构思。如展厅中以唐代陆羽为中心展开,既有其名垂千古的《茶经》典籍,又附以唐代精美的茶器、茶具,且涉及唐代的贡茶制度、品茶习惯、海外传播,亦不乏后世文人墨客相关的诗文、翰墨丹青作品对其的赞颂。观众在观展的同时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推动、被引领,自觉地去探索、挖掘、解读其中的故事。


4.jpg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三、延伸阅读   引发思考

一个真正成功的展览,不应单一地以流量、经济效益去衡量,亦不应只是昙花一现,而应令观众流连忘返,细细回味,并引发“蝴蝶效应”,令观众持续关注并引导观众自觉地进行深入思考与延伸。有如品茗一般,初闻茶香四溢,饮时心口双畅,后更回味无穷。其实,任何一个展览都无法将与主题相关的所有元素、内容一网打尽,全部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好似任何一部影视作品也无法事无巨细的描绘主角的全部经历。此次展览亦如此,当然,其实这并不影响展览、艺术表现的成功。首先,如前文所言,此次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甄选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向观众呈现中华茶文明、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这就使得观众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偏爱哪种领域、追求哪种审美……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然如何进一步地就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度挖掘乃至研习则成为摆在观众面前的问题。再者,很多观众其实未必能在有限的观展时间内尽兴而归,因为工作、学业、预约等客观因素,很多观众虽意犹未尽,却未必有机会再次亲临现场,这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此次展览在出口处设置了文创区,其中故宫出版的与此次展览以及茶文化息息相关相关的众多书籍陈列在案,对此次展览进行延伸扩展,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进一步需求。



5.jpg


四、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

笔者作为书法工作者自然对此次展览中与书法相关的展品尤为关注。通过观展以及后续的查阅资料,发现茶与书法、诗文、绘画乃至儒、释、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其一,茶与书法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书法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二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皆发源于中国。二者起初都源于神话传说,如书法源于仓颉造字,茶发乎神农氏。二者起初都以实用为目的,逐渐发展为艺术,最终演变为文化。如书法界普遍认为书法发展至汉代自赵壹撰《非草书》起开始了审美自觉,茶则是在唐代在陆羽的推动下使茶的精神价值空前发扬。其二,茶与书法的审美追求有着共同之处、汇通之处。因为无论是在茶抑或书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中,文人士大夫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在创作实践的同时品书、论书,宋徽宗赵佶在书法领域开创瘦金体,与茶更是著《大观茶论》,清代乾隆亦是终身与茶和书法相伴。文士们如欧阳修、蔡襄、苏子美、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朱熹、唐寅、文徵明、徐渭、郑板桥等都是茶与书法的忠实粉丝,相关例子不胜枚举,其或品茗清谈,或评碑论帖……茶与书法已然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就注定了茶与书法都有求真尚雅等共同审美追求兴致、韵味以及浓郁的人文情调。其三,茶与书法的载体属性决定了其承载历代的优秀文化以及各地的风俗习惯,这样造就了其多样包容,美美与共。如书法及茶广泛传播至各民族乃至世界各地,同时异域之风又回传中国,反哺了中国的茶与书法文化,相互交织,共通共融,相互促进,使茶与书法为世界所共同喜爱。如中国书法和茶皆于唐代通过遣唐使传至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与其本国特色相结合、发展衍生出“茶道”“书道”。再如书法和茶都受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影响。表现为其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对个人修身养性的追求,以及“茶禅一味”“以禅喻书”的论断等。同时书法与绘画与诗歌又是姊妹艺术,有诗书一律,书画同源之说。如果说中国山水画是可居可游的,中国书法是可赏可论的,那么中国的茶则是可品可鉴的。由上述可见茶与书法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6.jpg

结语

茶发展至今日,已然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阳春白雪,是诗词咏唱、翰墨丹青的重要题材,是抒情言志的重要寄托,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简单而温暖。总之它既大道至简,只需一壶水、一星火就可以成全;又卓而不群,乾坤独有,值得让人反复体味。“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亦如此,其展陈丰富、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可谓茗叶虽微而韵长,待与众人共享。



(原文刊载于《中国书法报》436期3版)

监制|荷  堂

图文编辑|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