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风采丨颜奕端

发布:2025-06-22 14:07:24 | 热度:28

1.png



颜奕端,1968年生于广东揭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作品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览,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等全国性展览。





寻找审美的眼睛——漫谈谢无量书法





文丨颜奕端



我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临学谢无量书法。到目前为止,自感学谢字仍无审美疲劳,认识到一点: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写得深、走得远。只要取法是对的,贵在坚持。谢字得力于身心有魏晋风韵,以及其文化修为,学他的字,可以间接受到影响。我的车上常放着谢无量的法帖,但凡有空闲,必定静下心来读帖,对于笔法、结字和意境反复揣摩,乐此不疲,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书法,必须要做到“不忘初心”。我自2012年至2015年任职广东书法院期间,几乎天天临写,针对点画、造型、空间、节奏,乃至每一个单独的字,逐一过关,略有所悟。直到现在,还是时临时读,此书因为磨损过甚,已一页页散开。若说千虑一得,就是在创作前一定要用心寻获谢的字法灵魂,先临摹热身,把他的气息带过来,不临学而自顾自地“创作”,只会越写越像自己,直至结壳老化。当然,最终的目标是“学谢还需化谢”。




2.png

颜奕端节录《颜氏家训》




说到本质,书家要想有所建树,必须有所选择。选碑帖和选朋友存在近似的道理,二者相互选择。对于自己钻研的书家,必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另一方面,所选择的书家具有真正的实力,值得全身心地对待。我对于谢无量生欢喜心,有一种发自心底的钦佩之情。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支撑我几十年书法创作和探索的主要动力之一,受益匪浅。今日不揣浅陋,将个人对于谢无量书法的一些浅见写出来,求教于各路方家。


我认为谢无量之所以经常“不被理解”,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审美。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谢无量的书法不能仅仅只从技法层面所能理解和解读,更须强调“功夫在书外”的特质。其二,从笔法和字形等外观来看,谢无量的书风是支离错落的,甚至是颠倒歪斜的。谢无量的书法就是谢无量的书法,独一无二。其三,要真实、全面地理解谢无量的书法,需要有“艺术哲学”的视角。一般情况下,说到“艺术哲学”,无外乎就是说在谢无量的书法中存在各种对比要素:空间疏密、大小方圆、浓淡干湿、黑白对比、缓急顿挫、聚散强弱等。实质上,这种理解只关注到了表象,未触及本质。更重要的是,这些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一叶障目,抱残守缺,或者以偏概全,结果难免偏颇。



3.png

颜奕端书宋词二首




我所强调的“艺术哲学”,并不是要回到黑格尔、丹纳的理论体系,不是将艺术作为哲学论说的对象,更并非简单地把哲学作为分析和描述艺术作品的理论依据,而是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有关当代书法评价的思考视角,本质是强调书家要具有自身独特的评判角度和思想路径。很长一段时间,艺术哲学被美学、文艺学乃至艺术史学所冲淡或覆盖,导致艺术哲学所必须具备的“感性思辨和理性思维”这一特质被忽视。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个人化视角,在直面谢无量作品的过程中,才能置身于书法史现场,在理性辨析和往复论证中,诉诸价值和真理的追问,确立独特的感知空间和想象空间。所谓的“艺术哲学”,还必须要从谢无量的人生经历、成长过程、地域时空和文化修养等多方面来反思。就书法创作来说,与书家主体的心灵纯正,生活基础、生活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密切相关,认识自身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客观条件,选择适合的表现手法和个性目标都很重要。




4.png

颜奕端书李白《丁都护歌》




理解谢无量的书法,强调“功夫在书外”,也只是一种综合、笼统的表述。需要详加说明的是,谢无量的技法是不可直接临学的,只能意会,因为已经从技法到超越技法的过程。换言之,不是没有技法,而是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千万不要忘了,“功夫在书外”的前提是“功夫在书内”。如果考查谢无量早期的作品,答案不言自明,这个磨练的过程不可或缺。书法创作需要光景常新,对于谢无量来说,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谢无量书法的根本魅力在于,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变幻无穷。同样的字帖,同样的笔法,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心绪下来解读和领略,会不断有新的理解和新的感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一回重温都会有收获。




5.png

颜奕端书“囊有·身无”联





要真实、全面地理解和领会谢无量的书法,不妨抓住四个“关键字”:

格。“格”在诗书画印领域很常见,比如品格、格调等。儒家强调“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是“品”的目标,也是结果,以“调”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即是韵。在中国古典审美理论中,“品”包含两重基本含义:其一,“品”与审美主体鉴别、体察、辨析、评定审美对象有关;其二,“品”与事物的品类、品质、品貌、品格、品第、品位及某种深层的审美特质有关。格调是书法作品的重要属性,是作品集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体现书法家主体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是否纯正的问题,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的作品无外乎有两种:一是从作品能够看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并能恰如其分地来表达相应的思想情感,既不装腔作势,也不矫揉造作;二是作品富有探索性和独创性,可以看出书法家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以及所开辟的新领域。谢无量的作品,无疑集此两点于一身。

淡。“淡”亦是艺术品评常见词汇。《汉书·扬雄传》有言:“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此外诸如“欲造平淡天真”“淡到无言最可人”,就书画家主体而言,强调“淡泊明志”。“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这一句中,如果改“一语”为“每字”,用来评价谢无量的作品再合适不过。“淡”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返璞归真,一是朴,二是真。“朴”就是朴素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为专一,素为纯粹,朴素就是未开发的原始状态,即“本来面目”,原汁原味、原形原貌。老子将朴素解释为“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侧重点是人的心灵洁净自由,铅华洗尽,光彩渐褪,浓肥辛甘,淡是至味,历经人世浮沉,淡是至境。这是对于主体的要求。谢无量的书法不是没有技法,而是超越技法,做到率真、天真、纯真,唯“真”才有“美”。谢无量书法中的“淡”,就是朴,就是真,就是纯,至纯至真,大道至简,大味至淡。

逸。“逸”是书画品评中最高的定位。逸品尤在神品之上,超越技法,超越功利。当文人寓情志于诗文书画之时,强调写意,必然涉及主体的精神世界。逸品反映了文人的精神世界,由心灵的超逸纵恣转为笔墨的放逸奇变,进而体现出书家主体桀骜独特的审美个性。逸气是一种无功利的、天真不羁而不屑世俗繁缛的胸襟,也是一种自由即兴、犹如游戏般的创作心态。逸笔则是笔触所呈现出的洒脱简练、自出心裁的独特之笔。这样的创作无意雕琢,只留心写意,用笔清简,意蕴醇厚。谢无量的书法风格,不正是如此吗?




6.png

颜奕端书“欻见·欲回”联




那么,格、淡、逸等特质如何获取和领略呢?关键在于一个“养”字。

        养。谢无量是著作等身的学者。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字是学者字。按常理来说,学者字应该很严谨,但谢无量书风极见性情。所以更准确地来说,谢无量的书法是“学养字”,贵在一个“养”字。这就是谢氏书法不能单纯地靠拼技法就能练出来的原因,是“养出来”的,养眼、养气、养心。概而言之,“淡”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功夫,“藏”是一种修养。我平时注重收藏、喜好收藏。真正的目的不是藏之名山,不是一种终极占有,而是一个过程,在一藏一让中,在得舍之间,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眼界和鉴赏品味,实现以藏来“养”的目的。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收藏也是“养气”。记得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书法家来说,必须练就一双真正的火眼金睛。宗白华说过,“‘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谢无量的作品,可以常读常新,犹如一口深井,可以挖掘,等待有缘人,当然一定也是有心人。一旦能够尝试将这两句名言所说的成功结合起来,就会真正领略谢无量书法的价值。









监制|荷堂

图文编辑|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