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与张家界情缘

发布:2012-08-24 12:43:44 | 热度:2838
+ 吴冠中与张家界情缘


吴冠中与张家界情缘

 


                                       

                                                                                   吴冠中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美术。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人说,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著名教育家,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所创作的《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作品深入人心。


  


  何日得重游?


  很多人知道,张家界得以名扬四海,最早缘于吴冠中的一篇文章《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和他好些画张家界的作品。吴冠中与张家界如何结缘?在吴冠中的自传《我负丹青》中,有最好的诠释:


  “人民大会堂内全国各省市均占一厅,并负责装潢各自的厅。湖南厅设计张挂巨幅湘绣韶山,省委邀我去长沙绘巨幅油画《韶山》作绣稿。画幅五米多宽,高约二米,湖南宾馆的一个最大的厅让给我作工作室。画成,照例审稿,我最怕审稿。米开朗基罗作完大卫像,教皇的代表去审稿,他欣赏之余,为显示自己的眼力,说鼻子边略宽了一点。米氏于是拿着锤和凿,并暗暗抓了一把石粉,爬上梯子,在大卫鼻子边当当敲打,同时徐徐撒下手中石粉,当审稿者说正合适了,米氏便下梯。《韶山》审稿那天,大小官员及工作人员来了不少,他们将一把椅子安置在靠近画面的正中央,然后簇拥着主审进来坐进椅子,其他人均围在其背后,屋子里满是人。这位主审无官僚气,很朴实,像是一位老红军出身的高级领导。他左看右看,往上看时,问是否是船,谅是松枝某处像船形,微蓝的天空也可误认为水。大家一言不发,他当即拍板:行。当他站起来走出门时,回头看画,不禁高声赞扬:伟大!伟大!这时他真的看到了画的全貌。


  省委同我商量稿酬,我说不要,问有什么事要协助,我略一思索,答:能否借一辆车,在贵省境内跑半月,我要画风景。太简单了,他们立即答应,并另找两位青年画家一路陪同照顾,他们是陈汗青和邓平祥。我们快活得如出笼之鸟,振翅高飞,先到湘西凤凰、界首,听老乡说:这里风景有啥好,大庸的张家界那才叫好。听人说好,结果大失所望,这样的经验不少,不过现在有车,不妨试试,于是兵发张家界。车到大庸县,已近下班时刻,但是省委的介绍信,省委的车,县里岂敢怠慢,晚餐像是急促中制作的阔气。但他们尚无正式招待所,将几间办公室作为我们的临时卧房。


  翌日直奔张家界,那是只为筏木护林的简易公路,一路坑坑洼洼,散布着大小石块,是运木材的大卡车摇摇晃晃的通道,我们的小车不时要停下来搬开石头,走得很慢,且一路荒秃而已,我心已凉。傍晚,车转入山谷,凸现茂林、峰峦,郁郁葱葱,景色大变,我想是张家界了,必然是张家界了。停车伐木工人的工棚前,工棚本很挤,又要挤进四个人,颇费调度安排。山中夜来天寒,工人们烧木柴取暖,围火聊天,给我们介绍山之高险,野兽稀禽,风云幻变。翌晨我们匆匆入山,陡峰林立,直插云霄,溪流穿行,曲折多拐,野、奇、深远,无人迹。我借工人们擀面的大案,厚且重,几个人帮我抬入山间,作了两大幅水墨,再作速写,但时日匆匆,已到返程期限。到长沙时已近年终,我写了一篇短文《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发表于1989年元旦的《湖南日报》。后来张家界扬名了,我那篇短文曾成为导游册子的首篇,据说有一处石门还被命名为闺门。张家界的领导多次热情邀我回去看看新貌,虽想去,总是忙,何日得重游。”


  《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在《湖南日报》发表后,如平地一声雷,震动了旅游界,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各类艺术家慕名前来,从此把张家界推向了世人。